楊朝清
  近日,江西省分宜縣一名老太投了20元乘坐公交車,坐了三四個來回沒下車,問話也不答。司機便載著老太到分宜縣公安局城西派出所求助。經民警瞭解,老太兒子、兒媳平時工作忙,隻身一人在家感覺孤單,於是坐人流量大的公交車打發時間、排解寂寞。(12月10日《江西日報》)
  這一次,公交車不僅是交通工具,也是老年人緩解精神空虛的平臺。老齡化背景下,如何做到“老有所為”和“老有所樂”,是社會轉型時期一個新的議題。不論是重慶市一位空巢老人為招人聊天“零租金求合租”,還是江蘇南京市一名年事已高的老人懼怕孤單、盼著兒子早點下班回家的“救命呼喊”,抑或是江西老太“坐公交打發時間”,都是“老無所樂”的具體反映。
  從概念上看,養老應該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:一是經濟支持,即滿足老人基本的物質需要;二是生活照料,即為老人提供日常的關照和護理;三是精神慰藉,即給予老人經常性的情感互動和心理關懷。然而,這邊廂是飽滿的理想,那邊廂卻是空洞的現實——在物質豐盈的時代,養老最大的困境,在於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滿足。
  作為老年人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,“坐公交打發時間”看似不合常規,實質上卻是老太滿足心理需求的一種嘗試。兒子、兒媳忙於工作,老太“獨自凄涼無人語”,於是採取一種偏差的方式來排解寂寞。如何幫助這些“空巢又空心”的老人,成為一個緊要而迫切的現實問題。一方面,政府部門要加強公共服務,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場所和公共生活空間;另一方面,老年人要更新觀念,想方設法讓晚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。此外,借鑒歐美國家發展社區的經驗,重建工業文明時代的鄰裡關係,讓“遠親不如近鄰”重新發揮互惠互信、互濟互助的社會治理功能。鄰裡親如一家,老年人“抱團取暖”,生活的單調與乏味自然會減輕許多。
 
(編輯:SN095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n05cnsnd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